技術提供:Blogger.
作品詮釋三.
寶垣
在印度德里城市有一處印度最古老清真寺及庫特明勒塔(QUTBMINAR),已列為世界人類遺產,所有建築物都有精緻雕刻,只可惜保存並不佳,因此大都是殘缺垣牆,斷樑折棟,不過尚餘存的部份看來就令人讚佩,其中一座拱門就是畫中的主角,整座都是紅石塊雕刻砌成,看來是很有獨特的美感,高聳的曲線很美,雕刻巧奪天工的組合,紋路細緻圖案成連續狀,有些像回教經文看不懂卻變化有秩,這些雕刻如果用盛上胡粉作凸起紋路模仿是可行的,只是整面牆垣都是刻紋,畫完它要花多少時日呀,這也給自己一次考驗能耐可好否,不考慮它就是畫它吧!
這件作品沒有準備畫稿,直接就以鉛筆劃分造型與格局,再詳細研究雕刻花紋與圖案,鉛筆點出造型就畫出紋路圖樣, 這件作品約略一星期光景都在描繪盛上胡粉,描完圖案又得彩繪色彩,又是一項考驗,一大片石雕如何表達其自然有變化而又統一的色彩,如何有膠彩畫的敷彩技法應用又不失老套,如何讓凸出的紋路能明顯顯現又不全靠明暗來處理,都沒想到的問題一大堆,只好一項一項處置,效果不理想則從新塗刷,反復的過程獲得難得經驗,有部份用滾筒沾顏料滾刷,效果雖然好但是延伸問題更多,像滾筒的邊緣痕跡,滾輪產生的粗糙感,都覺得不適合膠彩畫的柔順精緻感覺,只好又重新描繪整修,真是費工夫,但是瞭解了不得使用的刷塗方式,辛苦的代價就是經驗的價值吧.
這作品除了拱門牆垣外,空間處理也得費周章,原來景觀是廢棄物石塊砌成一堆一堆,不能入畫也不美觀,所以就移山倒海的挪移其他城堡的片段塔物來充填空間,塑造中遠景象及天空地面的互相關係,才略為有古舊城堡的殘破景觀,作品以橙紅色調處理,總是完成一作品,雖不滿意還是接受了,也許須要再加工處理讓它更具膠彩畫藝術的氣氛.
暮
2005年參加台中畫家團的摩洛哥寫生旅遊活動,某日傍晚來到馬拉喀什的迦瑪艾爾芬納廣場,好像到摩洛哥遊客都會安排到此體驗一下,因為廣場很大人潮熱鬧,看到的面孔都是觀光客各形各色都具備,一到黃昏時刻攤販就聚集起來有秩序的排開,大部份都是飲食水果攤,可能是遊客晚餐的品嚐當地風味餐吧,熱鬧地方當然還有其他的地方特色攤販,有穿紅衣的賣水郎,有玩蛇耍猴的郎中,有為婦女紋手的女郎等,廣場一邊是市場與休憩餐飲的建築物,也是人潮洶湧,在斜陽餘輝的照耀下別有一番景觀,這件暮色作品就是取材於此的觀感之作.
此作品是180x 180cm
的大作品(約130號),主要是要表現黃昏廣場的一景,主題是遊客與耍猴的互動,場景是廣場市場的熱鬧氣氛,在構圖時建築物與市場熱鬧變成背景,中景安排賣水郎,因為攤販再擺上去須花很多時間,就以留白的方式處理,建築物表現暮色感覺,整件作品亦以此為色調,雖然色彩強弱有別,但是暮色感覺不足,可能大面積的強弱色彩差異不夠,可能主角人物衣著色彩配合黃昏的光照不佳,影響了暮色氣氛,此作品有用盛上胡粉的是在商店內物品處理及遠方人物的影像,沒有仔細描繪它,是考慮過於細節處理難以統整,以單色表現影像也許成為特色,在膠彩畫而言是嫌不宜,以現代西畫而言未必不可,大作品處理不易,功夫還須自我修持增.